百果园配售融资,亏损加剧,门店数量大减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21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24

一说到水果店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价格高就是拼团便宜,谁还记得百果园当年喊出的“高端水果”旗号啊,仿佛水果界的LV,能买贵的绝不买对的,结果就像视频博主调侃的“俺家的西瓜,不仅甜还要写出产地,贵点才能吃出身份感”,但现在百果园这路数,似乎有点玩不转了。

公司最近爆出大新闻,说是要搞配售,打算募资3.3亿港元,结果上半年还净亏了3.4亿港元,这数字不免让人猛地一哆嗦,啥?庄严的“水果高端品牌”,怎么突然变成了“亏本甩卖”?一边讲着配股故事,一边让众多门店“人去楼空”,这反差感,谁顶得住。

搞融资这事,说白了,就是没钱了呗,配售协议一签,公司跟配售代理合作,按每股1.17港币的价格卖出去合计2.8亿股,这一下子,等于现有股份总数砍了个大大的19%,你说这是不是妥妥把股份稀释出来,补血救急?配售价还比最近联交所的市场价低将近20%,这不是赤裸裸给买家让利换钱吗?关键净募资也只有3.25亿港元,说结实点,“才”募来一半的亏损额度,这操作,像是掏空裤兜再补个洞。

再看股价,现在百果园只值1.45港元一股,总市值22亿港元,折算下来,配售占比不小,投资者要是不心大,怕是晚上都睡不安稳。而且这些钱真能救场吗?公司计划说是发行H股,配售后占扩大的股份总数约15%,也算掐着点儿稀释控制,但市场信心能不能“回血”,就得看后续动作了。

其实,讲到业务现状,那真叫一个“跌跌不休”,上半年营收硬生生掉了20%多,毛利更是大跳水,差了65%以上,本来还小赚8000多万元,咔咔一刀,直接变成了亏损3亿多,这数字一摆,谁还敢说高端品牌稳妥如山?你仔细看看门店数量,去年六千多家,说没了就没了1639家,加盟也掉了1000多家,要不是数字在这摆着,光看街上那冷清门店,早让人怀疑是不是要彻底关门大吉。

说到风格路线,那更是“奇绝”,董事长余惠勇直接把话说在明面上,“我们不迎合消费者。”这话真不怕得罪人?现在的大环境,个性可以,但要是跟消费者唱反调,谁愿意给你掏钱买贵水果呀?商业到底是“顺势而为”,还是“教育人群”搞高端,余董宁愿选“教而不顺”,难怪被网友疯狂diss,毕竟你家门店越来越少,顾客却越来越精明,谁还愿意傻傻掏钱买所谓的精品水果?

余惠勇的逻辑,有点像那个流行段子,咱不图有人来买,咱就告诉大家我们是最高端的,论品质不让步,价格必须让你叹气,看看水果长相难辨好坏,然后再给你一通科普:好水果是供不应求,便宜的才是堆山等甩。这句话,被人戏称“贵即真理”,可是这套路,在当下真的还吃得开吗?

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,贵点行,关键得物有所值,现在选水果,有平台比价、有社区团购,还能扫码溯源,谁家还迷信高价等于高品质?况且疫情过后,大家日子都紧巴巴,专心考察“水果性价比”,拼的就是谁能用合理的价钱吃到靠谱的品质,百果园这仗气势摆得足,可惜底气不足。

再说,这位董事长还坚持“绝不在品质上让步”,只能在成本上优化,降价空间有限,听起来很有原则,但现实很骨感——市场是消费者说了算,你坚持高标准,但顾客钱包却早学会“货比三家”,情怀最值钱的时候已经过去,现在谁不是精打细算,逛一圈门店哪家便宜买哪家,百果园想给大家“思想注入”,你说是“教育”,但买水果又不是上课,谁还愿意被念叨一通再交高价。

其实,看百果园当下局面,最尴尬的还不是亏钱,而是“转型不灵”,原本靠精品门店、加盟大军,一路高歌猛进,现在门店锐减,加盟退场,你说这市场品牌还能撑多久?企业融资直接掏出20%的新股来补窟窿,无疑向资本亮出底牌:我得循序补血,否则面临“掉队风险”,但这一手,真能稳住局面吗?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,你家水果虽然贵,但真有那么比其他门店高几个档次吗?实际体验可不是说出来的。

你翻翻社交平台,消费者维权、吐槽价格、质疑品质的帖子一抓一大把——“百果园的苹果,跟菜市场一比,没便宜反而没啥差别”,“榴莲还要看眼色,没熟的也贵得让人怀疑人生”。这些声音不是空穴来风,如果管理层只坚持“高端路线”,缺了点“接地气”思维,那就成了自娱自乐。

当然,也不能全怪百果园,这两年水果行业本来就难做,疫情后供应链压力大,市场消费降级,社区团购拉低水果价格,大牌门店要维持高标准、本地小店质优价廉搅局,这种撞车谁扛得住?但话说回来,百果园当初依托品牌打出的规模优势,如果现在还用当年那套打法,确实有点跟时代脱节,“不迎合”说白了,就是脱离实际,真不怕被朋友们说“倔强到头破血流”。

其实大家买水果,关心的就是价格和新鲜度,别拿高品质做借口,结果品质没看出来,价钱溢价一个档次。看门店数量的数据,一个季度就能少掉几百家,如果不是直营控场够稳,加盟商估计是“先撤为敬”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
至于企业的配售操作,光补钱不管战略,等于“止渴就喝水,病根不治”,实际效果可能也是“饮鸩止渴”,短期内能缓上一阵,长期要是消费趋势继续偏向便宜高性价比,百果园这路,还能走多远?你跟消费者捉迷藏,想用知识灌输再卖高价,这年头,“知识付费”都要看效果,水果还能这样卖吗?

老话说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以前咱愿意多花钱买点精品,现在想精打细算吃得实惠,商家们要真肯顺势而为,放下面子找方向,也许还有路可走。可惜百果园这气势,压根没想转弯,干脆把“高端教育”挂头上,又贵又“倔”,门店挣扎,业绩跳水,这下子用户只能去别家凑便宜,门店老板也只能转型别的领域,恶性循环,怎么破?

说到底,企业要活得长久,是要懂得“进退之道”。百果园这波操作把稀释股份和“慢降价”搞得明明白白,可惜没把客户心里那根弦拉回来。大家的钱包不是无底洞,消费观念不是一成不变,那些坚守“高端”神话的老招,迟早要被如今的性价比基因给“打脸”。

这场关于配售与亏损的“自救大戏”,说穿了就是企业步入瓶颈等转型,品牌路线遇见了市场现实,谁都想做高端,只不过你不是苹果还是得掉价,谁也不是LV,总不能用概念撑一世。百果园这轮融资,买贵不买好,门店减不停,看似大招连出,实则危机四伏;要扭转乾坤还得从顾客需求出发,“讲究”配合“实际”,才不会在风雨中迷路。

讲了一大圈,百果园要怎么破局?也许重心还是要落在“实实在在的好东西,实惠的价格,贴心的服务”,毕竟让顾客花钱买高端故事,不如让他们实实在在买到好东西,水果这事不复杂,门店能活,顾客自然愿意来,企业业绩也不会这么冷冰冰。

说到这里,你怎么看百果园这波操作?配售补血、亏损连连、品牌“高端”路线遇冷,你还会愿意去门店买水果吗?欢迎留言一块聊聊!
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